茶亭玉芙蓉女子十番樂隊是臺江區(qū)頗為活躍的女子十番樂隊。
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/文 張旭陽/攝
如果說300多年前,福州就有本土的“交響樂團”,現(xiàn)在的人們可能難以置信,但有詩為證。
清朝乾隆初年福州舉人鄭洛英的《榕城元夕竹枝詞》,給今人描繪出了一幅清朝時“交響之夜”人山人海、樂聲如潮的盛景——“閩山廟里夜人繁,閩山廟外月當門。檳榔牙齒生煙袋,子弟場中較十番。”
歲月里的十番
前文詩句告訴人們,這一幕上演的地點,是在福州城中規(guī)模弘敞、廟貌壯觀的閩山廟。自宋朝以來,這里就是許多民俗活動的重要場所。
讓人們爭睹為快,讓樂手暗相較量的十番,正是福州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十番音樂。
十番是中國傳統(tǒng)民間樂器合奏樂種之一,歷史悠久,在福建、江西、浙江等地都曾流行。其產(chǎn)生的確切年代無從考證。福州的十番,是從龍舞伴奏中分離而來,起初只有幾件樂器,后來加入管弦和云鑼等,數(shù)目逐漸為十,并獨立成為新的藝術形式。
乾隆年間,十番的演奏形成風氣,深得百姓喜愛。它多在民間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、宗教儀式、婚誕壽喪等場合亮相,樂隊樂手多由手工業(yè)者及農(nóng)民組成。
福州方言中,“番”與“歡”諧音,所以民間也將其稱為“十歡”“什歡”。其樂器“以金革為主,亦雜以絲竹”,多種樂器合奏,樂聲豐富,將之形容為福州古代的“交響樂”也十分貼切。
閩山廟會曾是競演十番的場所,《榕城元夕竹枝詞》中描繪的情景,也可算是福州的古早“交響樂團”演出的代表性場景。
詩句里的十番
除了乾隆年間的《榕城元夕竹枝詞》,道光年間,另一位詩人陳偕燦寫的《放燈詞》,同樣也描繪了與十番有關的盛景:“里社陰濃繡綠苔,神祠光焰燭三臺。十歡鼓樂前村去,一簇衣香載月來。”
而在他之后,有個叫吳繼篯的,亦作有一首以“十番”為主題的竹枝詞——《半野軒詩存福州歲時竹枝詞》再次描述這種特別的“樂隊競爭”場景:“十番鑼鼓鳴村莊,逐隊分班也競爭。畢竟閩人沿舊俗,時聞爆竹雜聲聲。”
“風流佻達自成群,過市招搖帶酒樽。后奏管弦前鼓板,香煙人氣兩氤氳。霓裳羽舞兩繽紛,六社迎神集似云。父老閑評當時盛,‘鶴鳴皋’以冠全軍。”這是一首歌詠十番的清末佚名詩。
這首詩不僅寫到了演出情景,還記錄了十番樂隊的排布形制——“后奏管弦前鼓板”。十番演奏分為坐奏(室內演出)和行奏(室外演出),坐奏時管弦在前,鼓板在后,行奏時則相反。
通過這些優(yōu)美的文字,今人不僅能看見古時福州城鄉(xiāng)各地十番流行的盛景,更能了解到十番與福州風俗人情的交融。
鄉(xiāng)愁里的十番
清乾隆至民國時期,是十番形成、發(fā)展、成熟、繁榮的時期。十番由城市傳播到四面八方,甚至跨越大洋,在有福州華僑的地方,都可以見到十番的身影,它成為海內外福州游子的鄉(xiāng)愁所寄。
1978年,連江琯頭拱嶼純如軒樂隊參加了福建省首屆武夷之春音樂會,應邀專門錄音,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海內外廣播。
2006年5月,茶亭十番音樂進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。2009年5月,制作和維修了大量十番樂器的福州老天華樂器制作技藝,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。2019年3月,十番音樂(連江)進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還有一個讓許多人難以忘懷的時刻:2016年純如軒樂隊在國家大劇院展演,這次演奏的音頻和視頻資料,成為國家記憶永久典藏。
責任編輯:肖舒
- 武善文:“新福州人”創(chuàng)新十番古樂2021-07-26
-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
-
福州全力建設“海上福州” 接力打造“藍色聚2021-09-11
-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
-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
- 一周熱點新聞

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