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多年前,“甘薯之父”陳振龍將甘薯引進家鄉(xiāng)長樂鶴上,緩解了一場饑荒;400年后的今天,這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將甘薯變?yōu)?ldquo;金豆豆”,走出了一條鄉(xiāng)村振興路。近日,記者走進長樂鶴上,看小小番薯的前世今生,探鶴上鄉(xiāng)村的振興密碼。
引入:一根薯藤緩解閩中饑荒
甘薯,因由“外番”引進,故稱“番薯”,引進之人便是明朝商人陳振龍。
1593年,正值明朝萬歷年間,閩中大旱。此時的陳振龍在呂宋島(今菲律賓)經商,看到當地種植的薯耐旱、高產、適應性強,生熟皆可食,他聯(lián)想到家鄉(xiāng)親人食不果腹,便用心學會了種薯的方法。然而,當地政府禁止帶薯出境,陳振龍只能冒著被殺的危險,將斥巨資購得的幾尺薯藤絞入吸水繩,藏匿于船中,歷經7個晝夜的航行,將薯種帶回故鄉(xiāng)長樂鶴上。薯種試種便大獲成功,推廣之后緩解了閩中饑荒。
為紀念這段歷史,鶴上鎮(zhèn)修復完善陳振龍故居及周邊景觀,挖掘古厝內涵,著力打造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。
生根:小小番薯一年創(chuàng)收400多萬元
小小番薯,曾拯救萬民于饑荒,也是青橋村村民陳順樂眼中的“金豆豆”。
一壟壟齊整的番薯地枝葉正茂,陳順樂撥開表層淺土,紅通通、肥嘟嘟的番薯露了出來,1株番薯秧下足足結出7個番薯。“這一株估計就能收5公斤番薯。”陳順樂期待著豐收。
陳順樂告訴記者,他對番薯有著特殊的感情。上世紀50年代大饑荒時,他們一家人正是靠著不到一畝的番薯得以生存。近年來,陳順樂和村子里的其他農戶整合青橋村200多畝的土地,全部種上番薯,每畝三四千公斤的年產量,增收上萬元,著實改善了村民生活。
不僅是青橋村,如今鶴上鎮(zhèn)種植了800多畝番薯。享受著夏季充足的光照,環(huán)繞著疏松的沙質土,鶴上的番薯皮光潔、薯塊大、口感軟糯、甜度足,年產量可達200多噸,每年創(chuàng)造經濟價值400多萬元。
發(fā)揚:在“土疙瘩”上做大文章
振興,不僅依靠種植番薯,還要在這個“土疙瘩”上做足文章。
為擦亮“番薯”這塊金招牌,青橋村成立番薯示范基地,集種植示范、品種推廣、技術指導于一體,帶動周邊村民加入種植行列,將番薯文化挖掘與推廣種植相結合。不僅如此,村里還立足優(yōu)勢,打造豐富多彩的田野活動。距離陳振龍故居不遠處,記者看到了一塊塊精致小巧的“微菜園”,各類果樹之下種植著紅薯、紫薯、白薯等等品種,這是青橋村為孩子們規(guī)劃的研學實踐“小菜園”。
“立足陳振龍故居,結合周邊古厝資源,我們希望通過開展研學活動,帶著孩子參觀故居、聆聽故事、親自勞動,邊教邊學,寓教于樂。”青橋村村支部書記陳國仕說。
做大做強番薯產業(yè),鶴上鎮(zhèn)深諳打通外援、疏通技術筋脈的發(fā)展秘訣。鶴上鎮(zhèn)相關負責人陳魁介紹,近期正與清華大學相關農業(yè)專家積極溝通交流,希望借助專家力量,通過團隊作戰(zhàn),力圖打造番薯產品線,增加產品附加值。同時與文嶺鎮(zhèn)相關企業(yè)合作,在品種改造與產業(yè)鏈延伸上進行更多探索。
福州日報見習記者 沐方婷 記者 余少林 通訊員 陳佳惠
責任編輯:趙睿
- 長樂南山生態(tài)公園無障礙棧道12月竣工2021-10-18
- 長樂猴嶼村:僑鄉(xiāng)樣板村奔向新愿景2021-10-14
- ?“云上”盛宴讓市民足不出戶嘗遍長樂美食2021-10-13
- 長樂車里垃圾填埋場:焚燒垃圾發(fā)電 日產電能50萬度2021-10-13
- 投資7.8億元!長樂車里垃圾填埋場完成改造提升2021-10-13
- 長樂一名“80”后 傳承番薯引進人陳振龍精神2021-10-12
- 假期好戲連臺 長樂各景點接待逾30.6萬游人2021-10-09
- 長樂區(qū)20個項目集中開工 總投資301億元2021-10-09
- 長樂打造大屏幕液晶面板生產線2021-10-09
- 長樂構建“水陸空”三位一體河湖長制巡查體系2021-10-08
-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
-
長樂南山生態(tài)公園無障礙棧道12月竣工2021-10-19
-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
-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
- 一周熱點新聞

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