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主要演員的戲份今天上午就殺青了,現在主要是拍紅軍打伏擊等一些群眾場面的鏡頭。”19日下午,在《絕命后衛(wèi)師》的拍攝現場——長汀四都陂下水庫,一群身著紅軍裝的演員們在導演的指揮下,圓滿完成了任務,這是該劇最后拍攝階段的主要場景和內容之一。
據了解,《絕命后衛(wèi)師》這部共30集的電視劇,作為中共中央宣傳部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、中央電視臺確定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獻禮重點項目,劇組陣容十分強大,侯勇、鄭昊、郭廣平、馬少驊、奚美娟、杜志國等眾多知名演員都積極友情參演。
今年3月18日,劇組在長汀蔡坊舉行了簡短的內部開機式,4月14日再次在長汀的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內舉行了簡樸的正式開機式。如今,3個多月過去了,拍攝已進入尾聲??倢а荻瓉喆和嘎?,該劇將于本月25日殺青,10月在央視一套播出。
圖為工作人員給演員除去眼睛里的臟物。
最大的感觸:像是經歷了一次長征
談起拍攝的過程,負責戰(zhàn)爭場面的導演王忠偉深有感觸,他說,“從開拍至今,劇組人員克服困難,連續(xù)拍攝,大家一致的感覺,就像是在長汀這片紅色土地上,穿越時空,經歷了一次長征。”
“這部戲基本上沒有內景,沒有坐下來說話的時間,從出發(fā)一直到最后,這一過程中,沒有固定的拍攝點,而是以長汀為主,輻射周邊,龍巖地區(qū)基本上都走遍了,各種地形地貌全部都收入鏡頭,把它們接起來,就是一部紅軍沖出四道封鎖線的長征史。”王忠偉說,場景的設定和拍攝,像是跟著演員們重走了一遍長征路。
最大的艱難:克服高溫和連續(xù)下雨天氣
拍攝現場讓人難以忘懷的,除了頭頂的烈日,燥熱的空氣,更引人注目的是演員們一身紅軍服下那黝黑的皮膚。演員孫立元告訴記者,他的黝黑是曬出來的,腳和綁腿上面已經形成兩個色差,上面是白的,下面是黑的。
據介紹,《絕命后衛(wèi)師》的故事發(fā)生在1934年10月至12月,該劇拍攝的200多個外景,基本都是在戰(zhàn)場、軍營中、行軍路上的場景。“現在每天34或35度的高溫,給演員帶來很大壓力,他們穿的是棉襖,每個鏡頭大概10秒鐘就要擦一次汗。”王忠偉告訴記者。
除了趕上長汀最熱的高溫天氣,一段時間以來連綿的陰雨同樣讓劇組苦惱。“拍攝場景基本上全是土地,一下雨,尤其是連續(xù)下雨的時候,就沒辦法拍攝。”王忠偉告訴記者。
圖為拍攝現場。
最大的亮點:接地氣的英雄事跡
在我們的印象中,戰(zhàn)爭題材的電視劇不在少數,而《絕命后衛(wèi)師》全景式地再現了長征中的湘江戰(zhàn)役,為了勝利完成掩護中央紅軍突圍任務,陳樹湘率領以閩西籍六千將士為主的紅34師沖鋒陷陣、浴血奮戰(zhàn),最后彈盡糧絕,身陷重圍,幾乎全部壯烈犧牲的英雄故事。
“以往這類電視劇都是把領導人物擺在突出的位置,這部戲恰恰相反,展現的是草根人群,他們都是從閩西走出來的普通人,為了理想,為了信仰,走上長征路,參加紅軍,最后為了掩護主力紅軍渡過湘江而壯烈犧牲了。”總導演董亞春告訴記者,一支軍隊、一個師,幾乎全部犧牲,這樣的題材是非常少的,而土生土長的農民為什么要參加紅軍,為什么父親犧牲了,兒子繼續(xù)參加紅軍,體現出的英雄樂觀主義,這部戲給了人們一個最好的解釋。
最大的感動: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
為了吸引更多80后、90后的年輕人接受該劇,《絕命后衛(wèi)師》注重把情節(jié)放在第一位。“到龍巖之后聽到很多當年的故事,很鮮活,就把它們融入到劇作中。”董亞春告訴記者。
在閩西的紅土地上,曾有著九子當兵陣亡、老人哭瞎眼,也有過丈夫當兵、妻子一等就是幾十年的故事,這些真實的紅色故事,都成為了《絕命后衛(wèi)師》的原型。董亞春告訴記者,“劇中,老太太主動送第七個兒子去當兵,以及老人在地里等待兒子參軍歸來的劇情,都是源自于前期得知的那些感人的故事。”
據了解,劇中類似的感人故事為數不少。它們折射出的不僅是一份生生不息的信仰,也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,對歷史的銘記,給人以啟迪。記者 池銀花 王耀輝 文/圖
責任編輯:鄭梅欽
-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
-
龍巖一司機超員瘋狂倒車想逃 乘客“出手”制2017-04-10
-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
-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
- 一周熱點新聞

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