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南網(wǎng)11月22日訊 一塊石碑上的神秘文字,讓研究了一輩子阿拉伯語的專家一時一籌莫展。昨天,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發(fā)布消息,經(jīng)過兩個月的辨識討論,這塊神秘石碑的身份解開了:應該是距今780多年的阿拉伯人的墓碑。
神秘的碑文
李光斌是海交館顧問,我國的阿拉伯語專家。昨天他告訴海都記者,兩個月前海交館將這方神秘石碑的拓片拍照發(fā)給他辨識??墒鞘甏眠h,風化嚴重,根本看不清楚內(nèi)容。他向多國駐華使館外交官尋求幫助,后在摩洛哥文化參贊的幫助下,將拓片的照片處理得更加清晰,才識別到上面的文字信息。
最后在伊斯蘭經(jīng)學院的鐵國璽院長、山東師范大學的馬保全教授,以及馬國忠、李寧等人的幫助下,石碑神秘文字的意思逐漸清晰了起來。“他們一筆一畫地按碑文描下來,逐字推測。”李光斌說,墓碑的譯文是:“客死他鄉(xiāng)是殉道者。這是阿卜杜拉·本·里都萬長老的墓園。(伊斯蘭教歷—626年)”
“伊斯蘭教歷626年,是公元1229年,為南宋理宗的紹定二年,距今780多年。”李光斌說,從碑文上看,第一句話源自伊斯蘭教的圣訓。說明墓主人是一位阿拉伯人,是位伊斯蘭教徒。但是國籍、職業(yè)、身份都沒有進一步說明。“‘長老’兩個字可以指代‘老先生’;也可以從宗教說,解釋為‘教長’;也可以是部落中的‘酋長。’詞義太多。”
泉州海交館考古部傅恩鳳主任說,泉州較多發(fā)現(xiàn)的是元朝時期的伊斯蘭教碑文,這塊墓碑雖然未必是館藏最早的,但相比更早的殘缺的墓碑,它在形制上來說是完整的。這塊墓碑石圓拱形,寬度和高度都在30到40厘米之間。這塊墓碑的發(fā)現(xiàn)再次印證,在宋代就已經(jīng)有許多阿拉伯人在泉州這個東方大港居住了。(海都記者 吳月芳)
責任編輯:肖舒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