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網(wǎng)上買到的黃原膠
加熱水攪拌的黃原膠
加了黃原膠的粥(左)和沒加的正常粥(右)
針對近日網(wǎng)上熱議的“粥寶”粥,導報記者親手驗證,加了“粥寶”的粥賣相果然好。不過,專家表示,長期或過量攝入“粥寶”,影響身體健康
近日,一則題為《震驚!在外面喝粥等于服毒?太恐怖了!》的帖子在網(wǎng)上炸開了鍋。帖子稱:在外食用的濃稠的粥,很有可能是添加了“粥寶”——黃原膠。這種黃原膠加入粥里后,只需用少量的米、花十幾分鐘就能熬制一大鍋濃稠的粥,而且賣相更好。
黃原膠真的能讓粥賣相更好嗎?本期《記者實驗室》導報記者親自下廚進行驗證。
調查 粥店表示沒加,網(wǎng)上買得到
鴨肉粥、海蠣粥、蝦肉粥、雞肉粥、皮蛋瘦肉粥……導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廈門島內多家連鎖粥店。江頭一家粥店的工作人員說:“我們的粥都是點了以后馬上去熬,你要等20多分鐘。”對于有否添加黃原膠,多家粥店人員都搖頭表示沒有。
導報記者也走訪了江頭批發(fā)市場、江頭菜市場、松柏菜市場內的十幾家調味品店,都沒找到黃原膠。“聽說過,但我們沒賣。”江頭一家“佐料用品店”的老板說。
不過,導報記者在網(wǎng)上發(fā)現(xiàn),有幾個廈門的賣家在銷售黃原膠,“我們沒有實體店,你要的話直接發(fā)貨。”導報記者在網(wǎng)上買到了一包兩斤裝的黃原膠,30元。
賣家表示:“每千克粥的用量是0.5-5克,按照比例用水溶解,再加入粥里就行。”
實驗 “加料”粥賣相好,冷卻后變果凍
導報記者昨天親手試驗了“粥寶”的“功效”。
在兩個鍋里分別加入等量的大米和水,開火;
舀出一點點黃色粉末狀的黃原膠,加熱水進行攪拌至透明黏性狀,很像無色的麥芽糖;
水開以后,慢慢將溶解后的黃原膠加入其中一個鍋里,不停地攪拌,鍋里漸漸咕嘟咕嘟地開始冒出混濁泡泡,粥變得越來越黏稠。
十幾分鐘后,關火。
分別將兩個鍋里的粥盛出,對比發(fā)現(xiàn),加料的粥從賣相上就贏了——米和湯完全融合,又黏又稠,而且從粥面上就能看到米粒,像熬煮了很久似的。相比之下,清水白粥中的米粒和湯分得比較明顯,米粒都沉在碗底。
粥涼后的對比更加明顯:加料的粥變成了果凍狀,米粒仍然黏在一起浮在粥面,而清水白粥則沒什么變化。
專家 國家禁止黃原膠用于早餐
“黃原膠在餐飲、食品行業(yè)用途挺廣,本身是安全的。”廈門一位不愿具名的食品專家說,但是它被國家明令禁止用在早餐內。早餐食品,除了可以添加維生素和抗氧化劑外,不準添加其他的添加劑。
該專家解釋,黃原膠大多用在果凍、軟糖、飲料當中,能讓飲料中的果粒不沉底、有質感;在餐飲業(yè)內,有時也會把黃原膠作為黏合劑來用,不過,“長期或者過量攝入,肯定會影響人體健康”。
資料顯示,長期過量攝入黃原膠,會給肝臟造成負擔。
在這位專家看來,用黃原膠熬粥,應該只是個別黑心小店,因為“加了黃原膠一眼就能看出來”。
支招
“黃原膠粥”可肉眼辨別
對于市民來說,如何才能從這么多粥里火眼金睛辨出“黃原膠粥”才是關鍵。專家和部分粥店工作人員都給出了一些方法,總結下來,加料粥的特點就是水多米少。
所以,辨別“關鍵看米湯,又清又黏的,大多是加料粥。”正常情況下,熬制的粥里米粒應該又軟又爛,且湯的顏色是混濁、濃白的,聞上去會有一股淡淡的米香味,口感也不會特別順滑。
如果添加了黃原膠,粥湯很透明、吃起來黏稠,但米粒稀少,喝起來滑溜溜的,香氣十分濃烈。
煮粥健康增稠有訣竅
如果真的如專家所說,粥店沒有加黃原膠,那為什么街上粥店比家里煮出的粥更稠更黏呢?導報記者根據(jù)采訪整理了一下,除了正兒八經(jīng)熬煮五六個小時的老粥,目前粥店大概有幾種能讓粥增稠的健康方法:
第一種,是用一點淀粉勾芡,然后加在粥里;
第二種,是在粥里加點食用堿,能將用米量、熬煮時間減半,是目前比較普遍的方法;
第三種,是加一點糯米;
第四種,是將糯米蒸熟,然后泡在湯中;
第五種,廈門五星酒店總廚陳智林昨日透露“五星級訣竅”,那就是多放點米熬煮,等到大米開花以后,撈起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量,用攪拌機打成汁,再倒回鍋中繼續(xù)煮,這樣煮出的粥又黏又香,口感順滑。
這些方法不但簡單,最重要是食用后很安全。
責任編輯:鄭梅欽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