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言是文化的載體,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。而方言是地域傳統(tǒng)文化的載體,滋養(yǎng)和傳播著地方文化。不同的方言代表不同地方的發(fā)展歷史,是一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我國歷史悠久,幅員遼闊,在幾千年文明史中,逐漸形成了北方方言、吳方言、粵方言、湘方言、贛方言、客家方言、閩北語及閩南語等八大方言區(qū)。
閩北語又稱“建州話”,以建甌話為代表,分布在建溪流域,包括武夷山、建甌、建陽、松溪、政和、浦城南部、南平北部、順昌東部等縣(市、區(qū)),以及寧德地區(qū)周寧、屏南二縣西部邊界的小部分地區(qū)和臺灣小部分地區(qū),使用人口約占漢族人口的1.2%左右。然而,隨著歷史的發(fā)展、普通話的普及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,閩北方言的生存空間日趨狹小。在推廣普通話的前提下,正確處理、保護閩北方言,可以讓更多人不忘記家鄉(xiāng)的聲音,不丟掉與生俱來的地域標簽,不失去一方水土的文化。為此,建立閩北方言檔案,保護和傳承以閩北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文化遺產,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。
一、保護閩北方言的意義
(一)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基礎,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。
方言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內有其生存發(fā)展的土壤和基因,人們用方言交流可以增加地域優(yōu)越感。閩北方言的始祖,無疑是在閩北生長的古閩越人使用的土語。翻開閩北的歷史,早在四五千年前,就有原始先民在武夷山、建溪和富屯溪沿岸生息、繁衍,逐步形成了鮮明地方特色的閩北方言,反映了閩北的文化方式、風土人情和語言習慣,傳承著閩北豐富的人文底蘊和悠久的歷史文脈。方言與地方的民間音樂密不可分,是地方戲曲的靈魂。如在閩北多地流行的南詞戲、木偶戲、游春戲、十番鼓樂,以及流傳于延平一帶的南劍戲,邵武、光澤、泰寧等地的三角戲,浦城的馬燈戲,光澤的馬燈舞,松溪的贛劇,政和的茶燈戲等,都是在閩北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,在民間有很高的傳承價值和影響面,分別被列入國家或省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(二)方言是民族的記憶,具有獨特的語言價值。
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,對于研究古代語言面貌乃至古代歷史、文化、風俗等都具有特殊的作用。通過方言,不但可以考察漢語語音、詞匯、語法發(fā)展的歷史變化,還可以根據(jù)方言的各種成分來構擬古音體系,了解歷史文化情況。例如我們熟知的俗話“活到老,學到老”,在閩北語中說成“食屆老,學屆老”,反映了漢民族對吃的重視程度,因而生動形象,更具有生活氣息。
(三)方言充滿生命力,是普通話詞匯豐富發(fā)展的源泉。
方言貼近生活,比普通話更生動有趣、形象傳神,方言中充滿鮮活生命力的詞語,是普通話詞匯豐富發(fā)展的重要源泉。閩北的廣大勞動人民總結創(chuàng)造了許多諺語,形象生動、淺顯易懂。如“爛泥不會扶得上墻”,就是運用人們生產勞動中所遇見的常見現(xiàn)象來比喻沒有培養(yǎng)前途、又不上進的人,你再用心去拉扯他,也不成氣候。閩北是中原文化進入福建的“文化走廊”,流傳在這里的諺語除本地口耳相傳下來之外,還有許多各地傳播進來而又融匯于當?shù)氐闹V語、俚語、俗語、歇后語。
二、閩北方言的現(xiàn)狀
隨著我國普通話的大力推廣和“外語熱”的興起,原本豐富多彩的閩北方言正日漸衰微。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:
(一)閩北方言的發(fā)展空間不足。
隨著社會的快速發(fā)展,交流的日益廣泛,以及行政管理和政治宣傳的需要,普通話成為很多場合通用的語言,閩北方言正逐漸退出經濟和政治舞臺,多限于家庭生活中使用。據(jù)調查,閩北上世紀40-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口中還能聽到純正的閩北方言;60-70年代出生的人偶爾說方言;80年代出生的人方言能力低下;90年代出生的能聽懂方言但不會說;2000年以后出生的不僅不會說也聽不懂方言了。同時,城市孩子的方言能力比農村孩子要差。
(二)以普通話為主流的交流日趨密切。
近幾十年來,閩北交通便捷、通訊發(fā)達、經貿往來和人口遷移頻繁,不同地域的人際交流日益密切。而閩北方言的巨大差異阻礙了人們的溝通與交流。這些外來人口多為成年人,學習當?shù)胤窖杂幸欢ɡщy,缺乏學習當?shù)胤窖缘姆e極性,而普通話成為必然選擇。
(三)人們對閩北方言缺乏認同感。
多年來,普通話在中小學校園強勢推廣,一些學校明令禁止師生在學校講方言。政府在推廣普通話活動中,常見“說普通話,做文明人”等宣傳標語,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也大力推廣普通話。有些人對閩北方言認識不足,認為方言僅是市井俚語,而忽視了方言背后的文化價值,認為方言土俗、粗鄙、難登大雅之堂,甚至說方言者被視為缺乏文化教養(yǎng),于是人們在公共場合羞于使用方言。
三、保護和傳承閩北方言的建議
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,是文化存在與發(fā)展的根本基礎。當前方言的瀕危性促使我們必須盡快通過文字和音像記錄的方式,建立閩北方言檔案,使閩北方言得以保護和傳承。
(一)引導社會公眾參與方言保護。保護傳承閩北方言必須有良好的社會氛圍,需要得到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。因此要加大閩北方言的宣傳力度,提高對閩北方言的保護意識。媒體文化宣傳者多反映一些地域文化的作品,以激起廣大民眾用好本土方言的興趣,為保留閩北方言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。武夷山市電視臺的《悠悠說武夷》和浦城縣電視臺的《講古》,就是運用當?shù)胤窖灾v述的節(jié)目,對保護和傳承閩北方言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。(二)用文字記錄閩北方言。閩北方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,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,有計劃、有步驟地投入經費,開展閩北方言的保護工作。積極組織力量,開展方言采集,收錄具有閩北地方特色的方言詞匯、諺語、歇后語、俗語、故事等,深入挖掘,系統(tǒng)整理,編輯出版閩北方言書籍。發(fā)動研究方言的專業(yè)人士,開展閩北方言課題研究;還可通過保護地方傳統(tǒng)曲藝的形式挖掘方言,撰寫閩北方言學術論文,以各種文字記錄的形式建立閩北方言檔案。(三)建立閩北方言音像檔案庫。閩北方言的聲韻調不同于普通話,有很多發(fā)音不能用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表述,而古老的鄉(xiāng)音隨著年長老人的離世將逐漸消失湮滅。為此迫切需要利用現(xiàn)代便捷的數(shù)碼技術,將老人的鄉(xiāng)音記錄下來。可以尋找一批方言純正的當?shù)乩先?,通過朗讀字、詞、句和說唱、語音故事、民間歌謠、戲曲等方式進行錄音、錄像,制作音頻、視頻檔案,建立起內容完備、形式多樣的閩北方言音像檔案庫,把地道的閩北方言系統(tǒng)、完整地記錄和保存下來。
(吳敢利)
責任編輯:黃小群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