諾貝爾獎今起揭曉 諾貝爾最新獲獎名單一覽
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,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揭曉。獎項授予了美國醫(yī)學家威廉·凱林(William G. Kaelin Jr.)、英國醫(yī)學家彼得·拉特克利夫(Sir. Peter J. Ratcliffe)和美國醫(yī)學家格雷格·塞門扎(Gregg L. Semenza),以表彰他們“發(fā)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”。他們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(約合人民幣650萬元)的獎金。
諾貝爾官網介紹稱,氧氣的重要性已毋庸贅言,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氣水平的變化則一直不為人所知。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獲獎者的研究則開創(chuàng)性地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機制之一,幫助人們理解氧氣含量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。這一發(fā)現也為抗擊貧血、癌癥和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。
這是個啥研究?
英國《衛(wèi)報》稱,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是真正的生理學獎,其核心在于身體對低氧環(huán)境的反應。當人體處于缺氧狀態(tài)時,促紅細胞生成素(Erythropoietin,EPO)就會增加,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紅細胞,而紅細胞則會帶來氧氣。但是,氧氣含量減少是如何觸發(fā)這種反應呢?這就是今年的諾獎得主們想要回答的問題。
頒獎委員會成員、劍橋大學教授蘭德爾·約翰遜表示,“許多科學家經常用‘教科書式發(fā)現’這個詞,但今天這個真的是教科書式發(fā)現”,三位獲獎人“發(fā)現了一種調節(jié)氧氣含量下降時細胞如何適應的分子開關”。
據介紹,這個“開關”就是一種被稱為缺氧誘導因子(Hypoxia-inducible factors,HIF)的蛋白質。他們發(fā)現,在正常的氧氣條件下HIF會迅速分解,但當氧氣含量下降時,HIF的含量會增加。更為重要的是,HIF還可以控制EPO的表達水平,如果將其DNA片段插入某基因旁,則該基因會被低氧條件誘導表達。
責任編輯:楊林宇
特別聲明: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。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,請及時與ts@hxnews.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,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。
- 諾貝爾獎今起揭曉 2019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誰2019-10-08
-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
-
日本老年人上托老所怎么回事? 為什么是托老2019-10-08
-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
-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

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