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只大眼睛透露出對攝影機的驚恐,發(fā)現(xiàn)不太對勁后馬上躲開。不遠處,同樣梳著長辮子的人藏在樹后面,好奇地觀察著。
這兩天,百年前的北京城“重現(xiàn)”人間。與以往不同,這段只有10分鐘的影片竟是彩色,老建筑、街邊的店鋪、甚至是人們臉上正是多了這一抹顏色,即刻顯得生動起來,活靈活現(xiàn)。
“一旦有了顏色,對影像的理解也就完全不一樣了。”讓這段影像“復活”的是網(wǎng)友“大谷Spitzer”。他打小在北京長大,對老北京的風貌情有獨鐘。這次,他是用AI人工智能技術給影像著色。
這段影像原本時長14分鐘,是加拿大攝影師在1920年到1929年拍攝的,4年前由人民日報上傳到視頻網(wǎng)站。珍貴的視頻記錄了百年前的北京城,但由于是黑白影像,分辨率不高,畫面清晰度不佳。
最近幾年,彩色修復資料影片已經(jīng)很常見,不少都是通過人工修復。但大谷截取了其中的10分鐘,嘗鮮使用AI人工智能技術相繼完成上色、修復幀率、擴大分辨率,最終呈現(xiàn)出彩色畫面。
人工修復耗時耗力,一段影片往往需要幾十到幾百人同時奮戰(zhàn)幾十天。但AI修復就痛快多了。大谷一個人花了7天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。
但整個過程還是讓他費盡心思。這段老影片每秒只有6到10幀,與現(xiàn)在的畫面相差不少,所以就會顯得卡頓。大谷首先要做的就是先給畫面補幀,增加到每秒60幀,之后再逐個上色和擴大分辨率,提升畫面效果。整個過程全都靠AI人工智能技術來完成的。
“因為打小就生活在北京,所以對這段影像格外有感觸,就像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。”操著一口地道的北京味兒,大谷道出了修復這段影片的初衷。他家住在虎坊橋,小時候經(jīng)常到前門玩兒,再一路走到王府井、中山公園。當他看到資料影片里前門的畫面時,心里激動不已。
修復后的影片配上了京韻大鼓名家閻秋霞和駱玉笙的作品。在人來人往的街頭,還能聽到北京最富特色的吆喝聲。
這里面很多都是他兒時的回憶。2014年,大谷離開北京到美國學習。臨走前,他特意去了雍和宮、長城這些最能反映老北京歷史的地方。“當時就想著出國前一定得把這些地方都去了,然后給外國人好好講講。”而今他在紐約開發(fā)游戲,也總試著融入卷云紋、飛檐等中國文化的元素進來。
在他的微博里,還用人工智能技術嘗試了不少創(chuàng)意,可修復百年前的視頻影像還是頭一次。畢竟,遠在異鄉(xiāng)修復故鄉(xiāng)舊貌,彌足珍貴和有意義。
兩天前,大谷把視頻傳上了微博等國內社交網(wǎng)站,得到了大量關注和點贊,如今已經(jīng)有1663萬次觀看,收獲了57.5萬次點贊、12.8萬轉發(fā)、3.2萬條留言。有網(wǎng)友動情地寫下:“家里的老人生于1918年,5月1日去世了,如果能再晚走幾天就能看到這段視頻了……”
他也有一點遺憾。這次AI修復所采用模型一直是對國外老電影進行“學習”的,并不是很了解百年前的中國,僅憑自己的“直覺”上了色。“但我覺得一百年前北京城里的顏色肯定更豐富。”他準備對這一模型進行“改造”,讓其對中國老片子“學習”一段時日,使直覺更敏銳,未來人工修復著色時也將更有中國味道。
大谷已經(jīng)有一年多的時間沒回北京了。此刻,紐約的新冠肺炎還比較嚴重,他正好有空“宅”在家中修復老影片。古城風貌一幀一幀渲染,腦海里的回憶一段一段閃現(xiàn),對故鄉(xiāng)和親朋思念之情不禁涌上心頭。“疫情結束了,我一定回北京看看!”
責任編輯:林晗枝
特別聲明:本網(wǎng)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。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,請及時與ts@hxnews.com聯(lián)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,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