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7日,在法國巴黎,演員表演劇目《光王私訪》。(新華社記者 張曼 攝)
中國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(qū)梁山調劇團日前在法國塞納河畔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專場演出,以獨特的唱腔和板式表演了自編劇目《光王私訪》,令現場觀眾耳目一新。
東寶梁山調屬板腔系統(tǒng)的地方戲劇種,是中國稀有劇種之一。樂器以“胖筒筒”(甕胡)為主,表演行當分生、旦、凈、丑四大類,聲腔為“咿咿腔”,于2009年被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《光王私訪》改編自民間故事傳說,講述唐宣宗(封號光王)皇帝到民間微服私訪的故事。為了讓觀眾更全面地了解這一劇種,演出前劇團成員現場演示了臉譜繪畫。
憑借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編排,《光王私訪》得到法國觀眾的一致贊賞。法國觀眾埃絲特告訴記者:“這是我第一次看中國戲劇表演,整體演出充滿詩意,讓人體會到戲曲的美感。”
劇團團長胡必蓮向記者介紹說,她父親胡士斌生前表演梁山調長達近80年,自編節(jié)目100多出,2009年獲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。自己隨父學藝,2006年組建了東寶區(qū)梁山調劇團,致力于保護和傳承這一劇種。
胡必蓮2017年曾率團到法國巴黎市第三區(qū)區(qū)政府、奧爾良市等地演出。她說:“那是首次走出國門演出,反響非常熱烈,這也鼓勵我們繼續(xù)將梁山調打造為地方特色名片,讓世界了解這一傳統(tǒng)劇目。”
據悉,劇團隨后將前往意大利菲洛特拉諾市演出。
其實,早在2016年12月22日,湖北梁山調花鼓劇有限公司就接到了法國奧爾良市的邀請函,邀請其在2017 年1月25日至2月4日期間,參加由奧爾良市政府組織的中國新春藝術節(jié)活動演出。
胡必蓮是梁山調傳人胡士斌的二女兒。為了保護好梁山調, 她支持父親的演出。在妹妹胡必珍的支持下,胡必蓮從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,陸續(xù)為梁山調的演員添置服裝、道具,修建傳習館等,共投入10多萬元。
從胡必蓮記事起,胡士斌就把學習梁山調的任務交給了她們姐妹,直到現在,他每天還逼著胡必蓮練功學習。特別是梁山調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后,胡必蓮姐妹就一直思考著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它。
去年7月,胡必蓮、胡必珍共同成立了湖北梁山調花鼓劇有限公司,就梁山調的傳承與保護及市場化開始公司化運營,影響逐步擴大。 據了解,奧爾良是法國新興工業(yè)城市,距離巴黎以南大約120公里,屬于巴黎1小時經濟圈范圍。
兩代梁山情 一家良善人
梁山調發(fā)祥于四川梁山縣。上世紀30年代,川鹽從四川上船,荊門鹽商彭奇雇用腳夫將川鹽挑到荊門石橋驛等地,詠梁山調成為這群腳夫思念家鄉(xiāng)的表達方式。東寶梁山調傳承人胡士斌的師父周天運就是一名腳夫,他將原味的梁山調帶回荊門。
梁山調屬板腔系統(tǒng)的地方戲劇種,以“胖筒筒”(甕胡)為主奏樂器,具南曲風格,其演出劇目多為生活對子戲、折子戲,也演整本大戲。表演行當分旦、生、凈、丑四大類。
胡士斌老人生于1926年,14歲師從周天運學習梁山調,將四川原味梁山調與東寶、鐘祥一帶民歌在聲腔上相融合,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。70多年來,胡士斌致力于梁山調傳承,帶出徒弟近200多人。他成立荊楚梁山調花鼓劇團,活躍在荊門民間。他們自掏腰包買樂器、做服裝,苦撐著一門技藝的傳承。
在胡士斌培養(yǎng)下,其子女胡必蓮、胡必全、胡必珍和荊門及周邊縣市徒弟已成為梁山調新一代傳人。為讓梁山調發(fā)揚光大,石橋驛鎮(zhèn)普坪村從新辦公樓中劃出220平方米作為梁山調傳習館興建基地,為梁山調傳承搭建平臺。
梁山調是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,目前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去年3月19日,胡士斌被省文化廳授予"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(yōu)秀代表性傳承人"光榮稱號,也是全市首位省級非遺優(yōu)秀代表性傳承人。
責任編輯:趙睿
-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
-
吃遍大江南北的你,也不一定吃過這些“千年美2018-03-15
-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
-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

